怎样的脚步会踏过这万水千山的土地,怎样的追寻才换来对这悠远文化的一点领悟。事实上,余秋雨先生的旅程在笔墨之间或许只有一二,但已足够让我们意识到沉重的历史气压笼罩在心头,那是在李白轻舟上的一杯美酒,又或是陆游毛驴上的一声喟叹。总之就像余秋雨先生说的,中国文化的真实步履落在这山重水复、莽莽苍苍的大地上,大地默默无言,但只要一个有悟性的文人一站立,它封存久远的文化内涵也就能哗的一声奔泻而出;文人本也就萎靡柔弱,只要被这种奔泻所裹卷,倒也能吞吐千年。曾经有朋友问我说,攒够了人生的第一个一百万你会做什么,我想即使我攒不到这么多钱,也一定会在高考后开始一段旅行。去走一走余先生笔下令人心醉的山水,让幼稚的心灵在磅礴而厚重的人文山水中浸泡些许,感受本就令人神往的远路。有人文注入的大地是神秘幽美的,吸引着所有文人跋涉前往,我即使现在并没有去过,但托余先生的福,终归是能在书中进行一番心灵旅行,过一把学识厚重的旅行者的瘾。
三峡
三峡,雄伟旖旎的三峡;三峡,气息冲击的三峡;三峡,缱绻宁静的三峡。
余先生笔下的三峡是最值得去一趟的三峡,所以以后第一站一定会是三峡。三峡的起点是白帝城,被评价为漂亮的开头,清晨李白在这里启程,解缆远行的小舟,静静的顺着江水,看过这别无二致的景色,留下传唱千古的诗篇。看到这里不禁想象,他是怎样卧仰于孤舟之上,独自漂浮过这磅礴石壁下的江水,观望前路逐渐开阔的视野,轻轻闭上眼眼前仿若什么都没有,只宁静的令人安谧。“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一代诗仙留下的诗句好像是刻入了周围的石壁上,其实却融入了这吹拂万年的清风中,只要有想要追寻的人来到这里,就会拂过面庞带来难以言喻的积年之感。三峡的湍急水流,终究是撞击出了这些惊艳绝决的诗句。世间本就最怕一个想字,犹抱琵琶半遮面,最美的是引人遐思,遐思的思绪又遇上眼前越来越开阔的景色,心情只会觉得更加沉醉。
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
剩下的三分啸成剑气
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余光中《寻李白》
是这里的诗人“在黄卷青灯下搔首苦吟“,是这里的诗人潇洒沉郁,是这里的诗人被三峡的景色所迷,恨不得亲吻岩石不能自己。最后的最后,是我在泛黄书页的只言片语之间,遥想当年的诗人。
清晨的静谧并没有让夜晚的马蹄停驻,白帝托孤,刘备的铁骑在三峡的夜晚呼啸,与白日的气息相撞,出现的是稍微完整的白帝城。余先生说,白帝城本就熔铸着两种声音、两番神貌:李白与刘备,诗情与战火,豪迈与沉郁,对自然美的朝觐与对山河主宰权的争逐。果然是精辟入里的评论,我自然望尘莫及。虽然说夜晚的金戈铁马声鼓鸣锣也是三峡曾经的声音,我却私心并不想太多谈及,因为作为一个诗人的粉丝,我害怕他们将三峡染得太过刚烈,不适合诗人的缱绻情思留驻。本来时代就将诗人赶尽杀绝,因为诗句毫无价值,于社会经济无益,但终究是要庸俗于时间,那还是尽量保留一些诗意吧。
三峡是山美、水美、人美。最最打动我的还是神女峰的传说,那些瑰丽的传说在时光的流逝下更见丰满,人们口耳相传,说她帮助大禹治过水,说她夜夜与楚襄王幽会,那都是传说,但在一代代人的述说下变得逐渐悠远。诗人的身躯在这时候俯身,几年前,江船上仰望神女峰的女子突然掉泪,她悲哀,是因为“她不经意地成了李白们的后裔。”
在向你挥舞的各色花帕中
是谁的手突然收回
紧紧捂住自己的眼睛
当人们四散离去,谁
还站在船尾
衣群漫飞,如翻涌不息的云
江涛
高一声
低一声
美丽的梦留下美丽的忧伤
人间天上,代代相传
但是,心
真能变成石头吗
沿着江岸
金光菊和女贞子的洪流
正在煽动新的背叛
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
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
(舒婷:《神女峰》)
动容的是最后一句。悬崖上可笑的千年展览与俯在爱人肩头上痛哭的酣畅淋漓,世间任何一个女子都该是同一个选择。至此,伴随着金光菊和女贞子的摇晃,那些女子心中不甘的枷锁,终究结束了三峡旅程。
道士塔
好像三峡之旅并不算什么苦旅,美景与美人,还有美丽的传说,但眼前这凛冽的风沙,和着苍凉的曲调,隐隐可见这趟旅程苦处了。此时莫高窟门外的道士塔在夕阳下更见破败。道士塔这篇文章是书的第一章,实在是应和了书名,令人不堪重负。王圆篆,当年莫高窟的看守人。因为他,外国冒险家用一些微薄的玩意儿,将难以计数的敦煌文物一箱箱运走;因为他,敦煌研究院的专家们得一次次从外国博物馆买取敦煌文献的微缩胶卷。而他?他不过是一个平凡的土民,目不识丁,目光呆滞,却把持着中国古代最灿烂的文化,荒谬的反差!
“欧美的学者、汉学家、考古家、冒险家不远万里,风餐露宿,朝敦煌赶来。他们愿意便卖掉自己的全部财产,充作偷运一两件文物回去的路费。他们愿意吃苦,愿意冒着葬身沙漠的危险,甚至做好了被打、被杀的准备,朝这个刚刚打开的洞窟赶来。他们在沙漠里燃起了股股 炊烟,而中国官员的客厅里,也正茶香缕缕。
没有任何关卡,没有任何手续,外国人直接走到了那个洞窟跟前。洞窟砌了一道砖、上了一道锁,钥匙挂在王道士的裤腰带上。外国人未免有些遗憾,他们万里冲刺的最后一站,没有遇到森严的文物保护官邸,没有碰见冷漠的博物馆馆长,甚至没有遇到看守和门卫,一切的一切,竟是这个肮脏的土道士。他们只得幽默地耸耸肩。”
那些外国人当然会失望,那个王道士没有握好手里的的钥匙,而那许许多多的中国官员也没有伸手阻拦一下。如果他们能有一点点自尊,那数以万计的书卷也许能在今天显现出瑰丽的文化魅力,而不是附带着这样的屈辱。我想,那不是王道士的责任,而是一个民族的无力负荷。
这是一次为了追求文化足迹的旅程,这样的名副其实的文化苦旅真正的力量在于我这样一个对历史本没多少了解感受的人,也能真心感到愤怒与悲凉而流下沉默的眼泪。让人心情沉重的作品才是好作品。《文化苦旅》的文字为了文化消逝而苦,这样厚重的苦更能打动人心。行走在路上,吸一口空气,感觉生命是在行走中丰韵。旅行就是有这样的魔力,让年轻的心躁动,让年轻的心宁静。(文/经济学院 黄贺 编辑/匡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