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9日至11月12日,原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高级社会研究中心主任孙志刚教授先生在人文学院Y119进行为期四天的短期授课,就《传播学概论》课程中的内容分析法与我校新闻传播专业的本硕学生进行了交流。
讲座第一天第一堂课上,尹忠海院长为师生们首先介绍了孙志刚教授老师,并对其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在内容分析法内容的正式授课前,孙志刚老师教授首先谈到了美国学者如何使用研究方法进行定量思考以及美国传播研究对中国学生的启迪。他指出媒体与传播研究之目的重在三点:以产生新知识为主;注重对领域、理论、模式的的贡献;注重科研的重要性(学界或业界)。孙志刚博士教授进一步强调了理论在学术研究中的重要性。理论构建了论文的框架,提出了科研命题及假设,指导问卷和定量衡量的构成并帮助解释和论证科研结果。如果没有理论,想发表论文就失去了依托是不可能的。同时,孙志刚老师他强调学者要有研究问题、进行假设的意识与研究方法的意识。
孙志刚老师教授还指提出,做科研要敢于对一个学术问题产生质疑,或者说要有争鸣性。学术研究是无止境的,对真理的认识更是无止境的。很多学术观点在当时是对的,或者说是真理,但时间和条件都变化了,因而其真理性也会发生变化会因时因地而发生改变。因此,选题一定要敢于质疑,并但质疑必须要有理有据,而不是随便怀疑。在有理有据的基础上的怀疑,,这样的选题一定是有价值的。
讲座短期授课进行的第二、三天,孙志刚老师就定量内容分析进行了详细的授课。他解释到,从广义上说,通过对大众传媒内容的展现的分析,内容分析法可以反映社会的“文化体温”一种社会和文化问题、价值和现象,解释社会中各种力量的形成和它们的立场,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制约或相互作用。之后,孙志刚老师介绍了内容分析执行过程,在此他一直跟我们强调编码本(Codebook)重要性。他就科研方法举了两个例子:一是研究人员对CNN,ABC和CBS在“9.11”后的五个小时内的突发性报道的分析,发现新闻从业人员放弃了传统新闻人的角色和标准,在报道中掺进了个人想法,失真信息和匿名信源;二是一个研究团队分析了两种具有明显差别的报纸所做的科学报道,发现擅长非严肃新闻的小报在报道数量方面并不显著地落后于严肃性报纸。通过对这两个案例的学习,同学们对内容分析法有了更深的了解。在授课期间,孙志刚老师邀请大家一起交流互动,同学们踊跃发言。
讲座的最后一天,孙志刚老师进一步教授了内容分析方法,其中就内容分析执行过程进行知识点展开,针对抽样研究分析方法进行大量举例,最后就讲授的整体内容进行了精辟总结。此外,孙志刚老师重点介绍了国外论文的格式,展示了国外的优秀范文,。孙志刚老师指出,无论是在国外还国内,论文都应该由研究问题、理论框架、讨论三个部分组成,席间同学们根据自身写论文时遇到的问题向孙老师提问,孙老师都耐心的解答并且给出了自己的建议。
孙志刚老师的讲解条理清晰,生动有序,时常举一些实例方便大家理解思考,。通过为期四天的讲座,我们初步领略到国外的新闻研究专家在内容分析方法方面新颖的研究思路,接触了平时接触不到知之甚少的更深层次的理论及更前沿的研究方法,拓宽了我们的视野,使大家受益匪浅。短期授课结束后,罗书俊教授做了简短总结,人文学院周立华、吴辉、陈文钢、王妤彬、黄海燕等多位老师全程参与了本次短期授课。(图文/人文学院)
【人物简介】
原美国堂纳德•W•雷诺玆新闻研究院科研副主任,原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高级社会研究中心主任,东北师范大学“东师学者”讲座教授。他从事新闻传播领域研究近三十年,研究集中于健康传播、社会资本和大众传播的关系、大众传播学理论及传播学研究方法,他是美国《大众传播与社会》、《健康传播期刊》、《新闻与大众传媒季刊》和《亚洲传播期刊》等权威期刊的同行评审专家,并在《新闻与大众传媒季刊》、《大众传播与社会》等国际权威期刊发表数十篇研究论文,代表作有《Assessing the role of information-processing strategies in learning from the news about sources of social capital》,《Examination of characteristics of news media under censorship: A content analysis of selected Chinese newspapers’SARScoverage》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