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风、教风、学风是校园文化与治学精神的集中体现,是一所学校的立校之本和发展之魂。现代经济管理学院自6月份开展教育思想大讨论活动以来,全院师生围绕学院的办学理念、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模式等核心问题展开讨论并达成了初步共识。在此背景下,学院11月份再次组织开展了以“提高文明之素养,开拓学风新气象”为主题的“三风”建设活动,其目的是在强校风、严教风、正学风的同时,将前一阶段教育思想大讨论活动成果付诸行动,为学院持续深化办学体制机制改革营造良好氛围。
教学工作:严格教学纪律 打造严谨教风
教学工作是学院的中心工作,严谨、求实的教风需要全院教师的共同努力。“三风” 建设活动开展以来,在教务部的倡导和各教学系部的积极响应下,我院教师乘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四有”好老师重要讲话精神的东风,掀起了一阵“强化专业知识学习、提升实践教学能力、严肃教学工作纪律、树立良好教师形象”的热潮。
陆长平院长在“三风”建设动员大会上说:面对社会上的一些浮躁的风气,教育工作者应牢记“身正为师,德高为范”的古训,更应该有“板凳甘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的精神,为学生求学为人,一言一行树立榜样。
为提升青年教师专业技术和重点课程建设能力,学院邀请校首席教授万常选、教学十佳刘爱军博士等名师来院为青年教师做培训。教务部制定出台《江西财经大学现代经济管理学院教学工作问责制度》,为严格教学纪律、打造严谨教风和依法管理教学工作提供了制度保障。各教学系部陆续开展学习会、研讨会、座谈会,为打造严谨教风、提升教学质量、推进实践教学改革与学院转型发展出谋献策。
学生管理:倡导自我管理 营造优良学风
学生是学院一切工作的最终落脚点,学院教学质量的提升和教育改革的最终成果都将反映在学生身上,而优良的学风正是影响学生求学效果的重要因素。
“三风”建设活动开始后,院团委与学生工作部率先联合召集学生干部和学生党员召开动员大会,并在“三风”建设横幅上签字,引导他们树立榜样意识,更好发挥示范和宣传作用。院团委还号召各班级召开以“加强学风建设”为主题的班会,引导、鼓励更多同学参与到“三风”建设中来。学院领导高度重视,党委方勤书记、纪春福副书记、陈丽萍副院长多次亲临一线,带领团、学科以上干部在教学楼、学生宿舍检查学生上课情况。团委、学工安排了老师值班,检查学生迟到、旷课情况,并一一进行登记及时通报。同时组织学生党员干部志愿者在校园进行巡查,对违反教学纪律、影响校容校貌、不文明现象的同学进行劝导、教育。通过以上一系列活动,强化学生学习意识,倡导学生自我管理,并取得了较好效果。一位即将毕业的2011级学生在谈到“三风”建设活动时说:“三风”建设活动,特别是“正学风”让我们感受最深。以往毕业班多多少少总存在迟到、早退甚至旷课现象,活动开始后,学院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同学们树立正确的学风,让大家重新感受到了大一初入校园的紧张感。现在班上的同学都会互相提醒、互相鼓励,学习风气也越来越浓厚了。
行政后勤:转变工作理念 构建和谐校风
行政后勤部门是学院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服务广大师生、保障学院正常运行的职责。“三风”建设活动开始后,行政后勤各部门针对自身工作中存在的不足,特别是本位意识偏差和服务意识缺失问题,纷纷开展自查自纠,积极响应“转变工作理念,树立‘双主体’意识”的号召,采取了一系列强化管理和服务的措施,如:延长窗口单位为师生服务时间,尽可能实行双校区办公,加强食堂食品质量监管等。学院近期还将开通官方微信平台,为全院师生及时了解学院动态,为学院发展献计献策提供更便捷的平台。
正如学院膳食中心原主任万志良在讨论时所说:行政后勤部门的核心工作就是做好管理、服务和保障,为学院的稳定和发展营造和谐、团结的氛围。随着“三风”建设活动的持续深入和下一阶段教育思想大讨论活动的展开,行政教辅部门将围绕学院中心工作,逐步转变工作理念,为构建和谐校风添砖加瓦。
党员队伍:发挥模范作用 共促“三风”建设
师生党员作为学院各条工作战线上的骨干力量,理应在“三风”建设活动中发挥更加积极的先锋模范作用。院党委除组织学生党员干部对校园不文明现象进行巡查外,还多次利用党性修养夜校、党委学习会的机会强调党风建设引领校风、教风、学风建设的重要性。
党委书记方勤在师生动员大会上对“三风”建设活动提出了四点要求:学习氛围明显浓厚;纪律意识明显加强;考试风气明显改善;综合素质明显提高。会计学系第三支部书记万灵娟,作为党员代表向全院师生党员发出“三先行”倡议,即:身正为范我先行,大气表率促“校风”;创新实践我先行,锐意进取促“教风”;学生培养我先行,激励引导促“学风”。党员干部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三风”建设有了旗帜和标杆,全院师生就能有更大的动力和更明确的目标。
据悉,现代经济管理学院的“三风”建设活动将持续到本学期结束。活动结束后,学院还将进行总结,让一些好经验、好做法形成长效机制,推动校风、教风、学风建设再上新台阶。(文/现代经济管理学院 李暄 编辑/孙爱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