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日至5日,我校2012级EMBA学员在靖安县宝峰寺开展了为期3天的“心身国学”课堂教学活动,分别邀请宝峰寺住持衍真法师和著名国学专家、北京中医药大学管理学院院长张其成教授讲授“佛教与人际和谐――《善生经》解读”及“周易与人生”课程。2012级南昌班、北京班和广州班EMBA学员共120余人参加了此次“心身国学”课堂。 参加“心身国学”课堂的学员表示,此次宝峰寺之行有很多收获,对个人来说是一种心灵的净化,对企业的发展、企业社会责任的担当,也有很大的促进和激励作用。
传统文化荡涤心灵
EMBA学员大都是所在单位的高层领导,是各自行业的精英,可以说,他们大都已经事业有成。但是,已过“不惑之年”的他们也有自己的困惑和烦恼。一位学员说:“我们平时工作太累,生活中显得太烦躁、太浮躁。”有学员说,工作二十余年,企业有了较大的发展,有了自己的事业。但是,企业如何进一步发展?人生该如何进步?如何促进个人身心的健康与和谐?
MBA学院院长周玫说,“心身国学”课堂的目标就是为了帮助学员解决这些问题。她说,“我们之所以选择在宝峰寺进行教学,是因为宝峰寺是江西佛学院所在地,是佛教禅宗祖庭。开设这门课程的目的就是让学员在安静的环境中,通过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感悟其博大精深,启迪自己的智慧,净化自己的心灵,从而重新思考生命的意义,促进企业进一步发展,让企业担当更多的社会责任”。
宝峰寺位于江西省靖安县城以北20公里的宝峰镇宝珠峰下、泐潭之滨,有1200余年的历史,是江南著名古刹,向来在东南亚、日本、朝鲜等地享有盛名。与宝峰寺历史有关的著名人物是马祖。自唐贞元元年(785年)起,马祖曾多次率徒来此弘法。
5月3日下午,EMBA学员聆听了宝峰寺住持衍真法师主讲“佛教与人际和谐――《善生经》解读”。衍真法师向学员详细解释《善生经》经文,辅以生动鲜活的实例,让学员懂得作为一个高级管理人员,如何让心灵得到安定,智慧得以开启;如何处理好与同事、下属的关系,让企业更好地发展;如何处理家庭关系,让家庭更加幸福、和谐,从而成就自己的事业。
说起参加这次“心身国学”课堂的体会,一位学员说,可以用“四个好”来总结――一是地点好,宝峰寺是佛教禅宗祖庭,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二是时机好,时值春夏之交,宝峰寺里绿树成荫,环境宜人;三是老师好,衍真法师和张其成教授分别是佛学和易经研究的权威人物,都是国学专家;四是效果好,几天的学习,自己的心静了很多,对于人生和社会有了新的思考。有学员说,这次“心身国学”课是一次“洗心”的课。平时繁重的工作任务,繁琐的日常事务,让人心情烦躁,意志消沉,而通过这几天的学习,把心中的烦躁、消沉洗涤干净,还了心灵一片蔚蓝的天空。
开启心智体悟企业责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周易》是国学的源头,儒、道、禅三家都起源于《周易》。”此次讲授“周易与人生”课程的张其成教授说。
5月4日、5日两天,EMBA学员聆听了著名国学专家、养生专家,北京中医药大学管理学院院长张其成教授讲授“《周易》与人生”课程。张其成教授从中华文化的结构讲起,阐述了《周易》的中华文化源头地位,阐释了《周易》与儒、道、禅三派的“一源三流”关系。张其成教授从太极图的分析入手,深刻论述了阴阳五行与为人谋事、健康养生的关系。在带领学员诵读易经的过程中,让学员体悟易学的智慧。
“这次‘心身国学’课堂来得太及时了,让我们在迷茫中看到光明”一位学员感叹道,“这三天我们是在补课,补人生之课。”这位学员说,通过《周易》的学习,懂得了企业的发展要“阴阳调和”,在扩大生产的同时,要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培养员工的归属感、认同感和幸福感。另一位学员说,通过《易经》的学习,明白了在企业管理中遇到问题,要找到其根源,从根源上去解决问题;同时也懂得了企业应继承中华民族的美德,要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
“到江财读EMBA,我们目的不仅仅是拿证,而是立德修身,启迪心智。这些目的我们都达到了。”一位学员表示,“‘心身国学’课程是一门很好的课程,是我所学的最有收获的课程之一。”有学员说:“学习国学,用国学启迪我们的智慧,指导我们的工作和学习,这就是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这位学员说,中国道路、中国精神在国学之中都得到了体现。
据悉,此次“心身国学”课堂已是我校EMBA班第三届国学课堂。课堂的目标是通过体悟中国传统文化,修心养性,正心修行,使学员心正身正,深化学员对个人、企业和社会三个维度的认识,最终培养学员“冷静看待自身,客观看待世界”的领导力思维。如今,“心身国学”和“井冈课堂”、“海外访学”、“对话企业”一起,已成为我校EMBA项目的四大特色课程,并且在快步朝着打造国家级精品课程的目标迈进。(文/谢行焱 编辑/匡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