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根据《关于征集江西教育改革发展典型经验(案例)的通知》(赣教改办〔2012〕7号)的要求,为进一步展示近年来我校教育改革发展的成果特色,推进高水平财经学府建设,反映校属各单位教育改革发展的思考和探索,经学校研究,高等教育研究所和党委宣传部联合开展江西财经大学教育改革发展典型经验(案例)评选活动。活动自开展以来得到了校属各单位的积极响应,目前已收集到典型案例多篇。为全面展示我校教育改革发展经验,促进各单位的交流学习,新闻中心特推出“教育改革典型经验案例系列报道”,对这些典型案例进行展示。
近年来,党和政府在强调要重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同时,还进一步明确了培养创新型高素质人才的要求。同时,我校 “信敏廉毅”素质的创业型人才目标对思政课教学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此,马克思主义学院作为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为主要任务的教学单位,自建院之初便致力于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改革,使其在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中发挥积极作用。
为了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修正不足,改革采取了分阶段进行的形式:第一阶段,2009年9月马克思主义学院组建后,立即启动了《培育创新创业型人才,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综合性教学质量工程项目;第二阶段,2009年9月至2010年6月,主要从理论层面研究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创新人才培养之间的内在关联;第三阶段,2010年7月至2011年6月,主要从教学内容方面,通过三定式(定时间、定主讲人、定内容)集体备课制度,形成了适合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专题讲义与特色资料,同时还从创业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出发,大力开展了教学方法与教学管理的改革工作;第四阶段,2011年7月至2012年10月,着重探讨实践教学、教学反馈、成果总结与经验推广工作。
改革围绕创业型人才培养的目标进行,主要在课程质量、教学团队、教学管理、教学实践等方面下功夫,注重思政课堂与实践的对接,开发和利用红色资源。具体而言,学院从思政必修课本身出发,加强理论研究,组建教学团队,狠抓质量工程,区分四门思政必修课程的教学目的和侧重点;加强教学团队、教学成果培育、精品课程等建设工作,组成了一支由专业理论与技术骨干和有教学改革经验的教师组成的教学研究与实践团队;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改革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创设了一整套学生学业成绩考核与评估指标体系;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开放式教学,做好教学实践工作,开设“红土地论坛”,建立教学实践基地;组建体验教学实践班。这些都对新时代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起到了积极作用。
历经三年的革新和总结,学院形成了一种基本成熟的教学模式,凝炼和推广了一些成功的教学方法,取得了一批教学科研新成果,提高了教学水平,初步达到了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目的。(文/孙爱霞、马克思主义学院 编辑/匡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