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兴则国家兴,专业强则人才强。作为扎根赣鄱大地、服务国家战略的财经高等学府,江西财经大学始终锚定中国式现代化对高素质人才的核心需求,以“数字化、国际化、绿色化”三化建设为战略引领,纵深推进本科专业供给侧改革。通过“前瞻布局、动态优化、跨界融合、提质增效”的系统性变革,构建起与国家战略同频、与产业变革共振、与办学特色相融的专业生态,为培养“底色红、基础厚、能力强、视野宽”的复合型人才筑牢根基。
一、以数字化为引擎:破壁融合,打造创新型人才培养试验田
数字化转型是时代赋予高等教育的必答题。江西财经大学以“数智赋能、交叉融合”为核心,打破学科壁垒,推动专业建设从“单一学科导向”向“跨域协同创新”跨越,让数字基因深度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跨学科专业集群“破圈生长”。学校精准对接数字经济发展浪潮,率先布局金融科技、数字经济、数据法学、智慧财税等7个跨学科交叉的国家级新兴专业,形成“财经+技术”的独特培养范式。
拔尖人才培养“提质升级”。出台《本科拔尖人才培养实验班实施方案》,以经济学、经济统计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3个拔尖实验班为载体,推行“导师制+本硕博贯通+动态调整”模式,给予政策倾斜,为培养基础学科拔尖人才提供“沃土厚壤”。
复合型人才培养“双轮驱动”。2025年获批“工商管理+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法学+金融学”双学士学位项目,构建“文理渗透、经法结合”的育人体系;同时推进传统专业“数智化改造”,在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等专业中嵌入大数据、人工智能课程,培养学生“数字素养+数据思维+分析能力”三位一体的核心竞争力。
二、以国际化为桥梁:开放包容,构建全球视野的育人新格局
立足江西、面向世界,江西财经大学以国际化办学为纽带,搭建“引进来+走出去”的双向平台,让人才培养兼具“中国底色”与“全球视野”。
中外合作办学实现“历史性突破”。2025年,与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学合作设立的格里菲斯数智学院获批,成为江西省首个经教育部认证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开设软件工程、数字经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专业,引入国际优质教育资源,培养具有跨文化竞争力的高端人才。
微专业建设精准“对接产业”。紧扣江西“1269”产业布局,立项建设金融学(FRM/CFA方向)、数据跨境电商、国际数字商务等9个“微专业”,以“小而精、特而强”为特色,采用“校企双师+实践赋能+证书加持”模式,1学年内完成5-8门核心课程学习,实现“主修+微专业”学分互认,让学生在细分领域快速突破,成为产业急需的“专精尖”人才。
文化传播与专业教育“双向赋能”。整合孔子学院资源开设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构建“专业学习+文化传播”双轨体系,让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成为中国故事、江西声音的传播者,彰显财经院校的文化担当。
三、以绿色化为底色:协同共生,构建产教融合的生态育人体系
绿色化不仅是发展理念,更是人才培养的生态逻辑。江西财经大学以“产教协同、生态优化”为导向,通过专业“加减法”实现结构迭代,让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
专业结构“绿色集成”显魄力。近八年来,学校主动撤销社会学、电子信息工程等26个“老旧剩”专业,停招7个适配性不足的专业,2025年开设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更紧扣国家低空经济战略,新增数字经济(低空大数据分析)、物联网工程(低空应用技术)等4个特色方向,让专业建设始终走在绿色集成前沿。
产教融合“多链协同”见实效。创新构建“产业——教育”交叉体系,与李渡酒业、济民可信等行业龙头共建产教融合班,开设供应链金融、智能量化投资等特色实验班,实现“学用结合、毕业即上岗”。VR现代产业学院、数字设计现代产业学院入选省级重点培育项目,以“项目制+工作室”模式推动“教育链、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四链融合,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多元培养“立交桥”促成长。推出法学、会计学等20个辅修专业,构建“主修+辅修”培养体系;推行“弹性学分制”,支持学分互认,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从跨学科双学位到微专业,从产教实验班到辅修项目,形成“横向拓宽、纵向加深”的人才成长通道,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成长路径。
从数字经济的跨界融合到国际化办学的突破创新,从专业结构的“破旧立新”到产教融合的“深度耦合”,江西财经大学以“三化”建设为笔,以改革创新为墨,在专业结构优化的道路上书写着“育人为本、服务国家”的时代答卷。未来,学校将继续以专业建设为基石,以人才培养为核心,为中国式现代化培养更多“知中国、懂经济、善创新、能担当”的优秀人才,为国家发展和区域振兴贡献“江财力量”!(文/教务处 审核/一审 姜莹 二审 赵旻 终审 成亚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