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我校日前正式启动自主知识体系布局行动计划,将当代国势学、红色财经、中国管理学派三个领域纳入学校首批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设项目予以重点支持,集中展现了我校在自主知识体系建设领域的突破性进展与最新创新成果。现介绍首批自主知识体系之三——中国管理学派。
随着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的到来,管理学同样需要构建自主知识体系,展现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与中国气派。江西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自2005年开始,便致力于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为讲好中国管理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培养交叉学科人才、推动管理学新文科建设,贡献江财工商智慧。
“传统+现实”与时俱进,呼唤管理学自主创新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与时俱进的学科建设与教学改革成为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的重要依托,而离开了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便没有中国特色。2023年6月召开的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要求“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作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与新文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管理学同样需要找到自己的“根”和“魂”,在“物理——人理——事理”的多学科知识平衡中,为新时代发展新理论、为新商科培育新人才。
在此背景下,工商管理学院深度学习习近平文化思想,探索“两个结合”背景下管理学新文科建设的可行性、科学性与必要性。从团队建设、研究方向、成果矩阵与人才培养四个方面剖析建设中国管理学派的历史任务,逐步构建起中国管理学自主知识体系,为坚持文化守正创新、传承中国管理思想、优化中国管理教学作出贡献。
“内外+跨越”双向聚力打造高水平研究团队
考虑中国管理思想的交叉学科属性,江西财经大学以工商管理学科为核心,建立起一支跨专业、跨学院、跨学校、跨业界的研究队伍。
立足“中国管理思想”的管理学、史学、跨文化三大视角,在院内吸纳具有相关知识背景的教师,以“教授博士论坛”为平台,从多个层面解读中国管理思想。邀请会计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社会与人文学院等多个院系的审计史、中国古典哲学、汉语言文学专家加入团队,并将校外东南大学、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南理工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扬州大学等一批著名院校的资深教授聘请为客座研究员,定期以“双人同台,内外对话”的形式开展“中华文化与中国管理思想研讨会”。同时,与合作企业共建“研究生工作站”“教学实践基地”与“产教协同育人班”,通过内外双向跨越,打造一支高水平、复合型研究队伍,为中国管理学派的构建奠定人力基础。
“三维+八块”线面联结,构建中国管理学派理论体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中国管理学派从原理、流派与组织三大维度出发,持续深耕基础、朝代、百家、人物、典籍、赣商、红色与案例八大板块,逐步形成了一批原创观点,构建起中国管理学派的体系框架。
原理维度,侧重阐明中国管理思想的逻辑体系与研究范式,提出“中国管理学派”的概念,开发出一套以自我管理、家庭管理、经营管理、国家管理、军事管理为逻辑主轴,管理主体、管理客体、管理目标、管理内容与管理方法构建“五域五元”的中国管理思想研究范式;流派维度,侧重论证中国管理思想的源流演变与职能赋能,在源流演变上或按时间划分为远古、上古、中古、近古四个生产力相对稳定的历史时期对应管理思想孕育、萌芽、发展与承接的四大阶段来分析阶段特征,抑或按断代方式剖析管理思想发展轨迹;组织维度,侧重研讨中国管理思想在组织层面的现代转化,聚焦赣商、红色革命时期的传统文化演变,以及用本土案例研究讲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企业中的管理故事等。
“论著+平台”成簇成团,产出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
伴随中国管理学派自主知识体系日趋成形,其对科研的促进效用开始凸显,并形成集群效应。
多卷本《中国古代管理思想通史》与《中国传统管理哲学研究》两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分别由吴照云教授、胡海波教授担任项目首席专家,成为全国中国管理思想研究领域唯一“双重大”高校。研究团队发表中国管理思想方向CSSCI以上论文70余篇,其中吴照云教授《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形成轨迹和发展路径》一文获评企业管理学界最高学术成果奖“蒋一苇学术成果奖”。
出版“中国管理思想精粹丛书”60余册,其中16册获2018年国家出版社基金项目资助,并获评江西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与江西省第四届理论成果奖(江西省最高理论成果奖,全省管理学科唯一获奖),其中《中国管理学原理》一册获Springer出版社国际出版,成为中国管理思想研究领域的英文代表作之一。
先后主办、承办十二届海峡两岸企业管理学术研讨会,承办的第二十五届世界管理论坛暨东方管理论坛超80万人参与,创办“中国管理学派论坛”,首届活动获超50万网络播放量。举办中国管理思想研究研讨会、中国企业家管理思想研究工作坊、传统文化与现代管理学术研讨会暨本土管理思想专题论坛等多个重大会议,获学习强国、中国教育报、新华网、中新网等媒体多次报道,推动工商管理学院成为管理学界公认的中国管理学派研究高地、学术高地。
“教学+传承”四向培养,打造新时代商科育人体系
中国管理学派的成果不仅反映在理论的创新上,同时也融入培养人才的过程中。经过多年教研实践,工商管理学院已围绕课程建设、案例研究、教学改革、校园活动形成“四向培养”体系,同时搭建起包括中国管理思想研究院(一院)、中华管理思想文化园(一园)、中国管理哲学年鉴(一刊)、中国管理学派奖(一奖)、中华管理思想文博馆(一馆)以及中国管理学派论坛(一论坛)以及一系列平台、一系列基地在内的中国管理思想“6+2”育人支持体系。
围绕课程建设,学院先后在本科、硕士、博士各培养层次开设20余门中国管理思想专业方向课、选修课,形成“中国管理思想课程群”,将中国管理思想融入日常教学,多次获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程、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全国首批国家级线下一流本科课程、全国管理案例教学精品课程等。案例开发方面,用中国管理案例开发讲好中国故事,与企业合作连续两次获中国管理实践的最高荣誉“拉姆·查兰管理实践奖”年度杰出奖,学院获全国百篇优秀管理案例60篇,入库全球最大的哈佛、毅伟国际案例库18篇,出版中国管理学案例选辑3册,将案例成果转化为偏远农村扫盲课程助力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获评全球仅三项的全球信息系统协会首届影响力大奖。教学改革获广泛认可,《用案例讲好中国管理故事:江财5W模式赋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创新》获高等教育(研究生)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相关教材获财政部优秀教材二等奖。校园活动出新彩,连续承办国家留学基金委“感知中国”文化活动,融合留学生一二三课堂。承接教育部语言合作中心“汉语桥”项目,将中国管理思想课程输出至韩国K-MOOC慕课平台,推动中国管理思想走向国际。
结语
作为学校首批自主知识体系之一,江西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用中国管理学派建设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紧密结合,为中国管理研究与教育筑牢文脉基底,为新时代、新商科、新人才注入文化自信。未来,学校将进一步持续加强中国管理学派建设,为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推动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学走向世界作出应有贡献。(图文/胡海波 科研处 审核/姜莹 赵旻 成亚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