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西上饶铅山县这片充满历史韵味与红色记忆的土地上,虚拟现实(VR)现代产业学院“V笑筑梦智绘铅乡”暑期实践队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且意义深远的社会实践活动。从非遗技艺的探寻到赣商文化的挖掘,从红色基因的传承到科技助力乡村振兴,队员们用青春的脚步丈量铅山大地,以创新的方式为传统文化与红色精神注入新的活力。
古法新传:连四纸技艺的守正创新之旅
7月7日,实践队走进铅山县河口镇“连四纸”非遗工坊,开启了一场探寻传统手工纸艺千年文脉的奇妙之旅。晨曦穿透武夷山北麓的竹林,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章仕康老师向众人讲述了连四纸的千年历史。从“立夏砍竹”到“焙纸入库”,完整生产周期长达一年,“片纸不易得,措手七十二”便是其艰辛与精细的写照。连四纸具有“四天然”特性:天然竹材、天然漂白、天然泉水、天然纸药,任何一道工序的简化都会影响纸张品质。
在连四纸技艺体验区,章师傅亲自展示“抄纸”工序,强调每道工序都离不开“人”的感知,浆的浓度靠眼看手搅,焙笼的温度靠鼻嗅体感,这是机器无法替代的。工作人员还介绍了连四纸的创新发展模式,将千年纸艺与现代设计有机结合,推出连四纸线装书、艺术信笺等文创产品。这些产品在关键工序中严格遵循古法技艺,既承载深厚文化内涵,又具备实用功能。公司还在古籍修复、印刷、书画领域形成完整销售链,研发出新的种子纸,让传统工艺成为流动在当代生活中的活态文化基因。
在“连四纸发展与传承”座谈会上,非遗传承人、公司管理人员与实践队队员围绕企业规模、经营模式、创新路径、发展现状等展开讨论。企业代表回顾了发展历程,期待大学生用创新思维嫁接非遗技艺与现代需求,如用VR全景展现制作流程,让赣商文化中的开拓基因赋能非遗新生,推动国家强化非遗保护体系。
赣商文脉与红色精神:跨越时空的交融
7月8日,实践队开启了一场兼具文化传承与红色教育的实践之旅。上午,实践队走进铅山县人民政府,围绕“赣商文化”主题开展座谈会。与县文联主席丁智、收藏协会主席刘军等老师深入交流,挖掘铅山“铅、纸、茶”三大产业的赣商基因。宋代浸铜工艺、明代造纸兴盛见证了赣商“因势而为、联动共赢”的智慧,天井“四水归堂”的构造与码头会馆的繁华承载着精打细算、重信守约的商业哲学。从红色商人朱光明的义利并举到1949年后工商业繁荣,包容与信用始终是铅山赣商精神的核心。队员们表示,要助力传统文化与现代商业融合,让赣商精神在乡村振兴中焕发新活力。
下午,实践队探访开国少将陈仁洪将军故居,深刻感悟到将军“忠诚无私、廉洁固本”的革命精神。团队运用VR全景技术记录故居建筑格局与细节历史,制作数字化档案;同时拍摄主题宣讲视频,系统讲述将军的革命事迹,推动革命历史永久保存与创新传播,让红色基因在新时代焕发历久弥新的精神力量。
红土寻根:石塘古镇的红色记忆
7月11日,实践团队走进铅山县石塘古镇,开展“红土寻根,青春传承”红色走读实践活动。晨光微熹中,队员们踏上古镇的石板路,这座曾是闽浙赣革命根据地重要据点的古镇,斑驳的老墙、古朴的街巷诉说着烽火岁月。队员们穿行在历史建筑间,指尖轻触岁月刻痕,感受革命记忆。
随后,团队来到革命老将士纪念馆,馆内陈列着冯品荣老将士的珍贵留影和生平事迹。队员们驻足凝视,从英雄故事中汲取力量,坚定传承红色基因、担当时代使命的信念。在新四军整编旧址,实践团队全体成员庄严列队,面向党旗重温入党誓词。铿锵有力的誓言在革命圣地回响,队员们铭记共产党员的初心与使命,进一步坚定了传承红色基因、担当时代责任的信念。
科技赋能:湖坊镇的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
7月9日,实践队前往铅山县湖坊镇开展“强国有我,青春有为”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暨2025年“万名大学生进千站”文明实践志愿服务行动,运用VR全景技术对澄波桥、古村落及红芽芋种植区进行数字化记录。
作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明代的澄波桥承载着深厚历史底蕴。实践队利用VR全景技术对桥身浮雕、碑文及整体结构进行扫描与建模,结合地方志资料添加解说内容,让观众360°欣赏古桥全貌,感受古代工匠的智慧与技艺。在湖坊镇的古村落中,实践队对传统民居、巷道布局及民俗元素进行全景拍摄,转化为线上展馆,保留建筑细节,为文化遗产保护提供新思路。湖坊镇的红芽芋种植区是当地农业文化的代表,实践队利用VR全景导览相机拍摄芋田景象与农户劳作场景,转化为可交互的数字内容,为推广地方农业文化提供可视化素材。
此次实践活动中,“V笑筑梦智绘铅乡”团队以VR技术为媒介,将铅山县的文化遗产与农业特色转化为数字档案,为学术研究提供借鉴资料,为文旅推广与乡村振兴注入科技力量。未来,团队计划将VR导览内容上线至地方文旅平台,让更多人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V笑筑梦智绘铅乡”暑期实践队的铅山之行,是一次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生动实践,也是一场青春与历史的深情对话。队员们用青春的力量为传统文化与红色精神注入新的活力,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贡献着自己的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