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9日,江西财经大学暑期社会实践队走进红色圣地吉安市永新县,先后参观贺子珍故居、贺子珍纪念馆、湘赣革命纪念馆与三湾公园,专访非遗传承人罗银祥老先生,在实地探寻中触摸革命历史,在深度对话中传承红色基因。
故居藏岁月,馆内见初心
青瓦覆顶、土墙斑驳的贺子珍故居前,队员们轻轻推开木门。这座米黄色的干打垒结构建筑,是贺子珍父母早年开设的“海天春茶馆”旧址。褪色的木桌椅、粗陶茶具、斑驳的账本柜,再现了当年茶馆兼营杂货的日常场景。墙面悬挂的历史图文中,清晰标注着贺子珍兄妹曾在此联络革命志士、传递情报的往事。墙上悬挂的黑白照片里,青年贺子珍眼神清亮——这些简朴却鲜活的细节,让队员侯泽轩忍不住发出感慨:“原来革命先辈的生活这么清苦,可眼神里全是力量。”
实践队员在贺子珍纪念馆参观
移步贺子珍纪念馆,讲解员指着一组泛黄的书信手稿娓娓道来:“这是1934年长征途中贺子珍写下的书信,字里行间全是对革命必胜的信念。”玻璃展柜内陈列着一件打满补丁的军装,它袖口磨出的毛边诉说着烽火岁月的艰辛。队员们围站在展柜前,从彼此的眼神里,读到了如出一辙的震撼,从吉安少女到革命战士,贺子珍的人生轨迹里,藏着一代革命者“为有牺牲多壮志”的赤诚。
展馆藏星火,三湾缅英魂
实践队员在湘赣革命纪念馆
湘赣革命纪念馆的“反‘围剿’场景复原区”前,队员们驻足良久。仿真蜡像再现了苏区军民在雪地里啃干粮、埋地雷的场景,背景音里的枪炮声与呐喊声交织,让大二学生夏天深有感触:“课本里‘艰苦卓绝’四个字,今天才真正有了画面。”从土地革命时期的分田账本,到反“围剿”时的步枪子弹,一件件实物串联起湘赣苏区军民“一寸山河一寸血”的抗争史,让队员们真切体会到“红色政权来之不易”的深意。
实践队员在三湾公园
暮色中的三湾公园,41位开国将军浮雕被夕阳镀上金边。队员们沿着石板路缓步前行,指尖拂过“大力发展永新”六个石刻大字。队长弋昕湲介绍道:“当年就是在这里,红军把‘支部建在连上’,才有了后来的钢铁队伍。”队员们在纪念碑前并肩而立,晚风吹过树梢,仿佛裹挟着当年红军战士的口号声,那一刻,历史与现实在沉默中完成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伞承红土韵,寄语勉青年
“你们看这油纸伞,”罗银祥老先生的声音沉稳而有力,布满岁月痕迹的手指轻轻敲击着伞柄,“每一根竹篾都是精心选制,每一道工序都马虎不得。这骨子里的硬气,得像当年红军的纪律那样扎实,才能顶得住风雨,撑得起这片天。”江西财经大学的学子们围在罗老先生周围,仔细观赏这件精美作品:伞面之上,枫树坪枝繁叶茂,秋意正浓。反复浸润、晾晒的天然桐油,不仅赋予了伞面防水防蛀的实用特性,更让这段镌刻在伞上的红色记忆,透出一种温润而厚重的光泽,仿佛时光沉淀后的琥珀。
实践队员在采访罗银祥先生
这位精神矍铄的老人,不仅是油纸伞技艺的“活化石”,更是这片红土地历史记忆的忠实守护者。他将对家乡深沉的爱与对红色历史的无限敬仰,倾注于笔端,创作了大量以井冈山斗争、三湾改编等为主题的伞面画作,让这项古老的非遗技艺承载起讲述红色故事、传承革命精神的新使命。
罗银祥先生指着伞面图案说起往事:“三湾改编那阵子,红军战士就睡在这树下,宁可淋雨也不轻易打扰老乡。”他目光炯炯,握着队员们的手,语重心长:“毛主席说青年人是早晨的太阳。你们得多学本事,有空练练字画,就像用心描绘这伞上的故事一样,把咱们的红色根脉,一笔一画、扎扎实实地传下去。”临别时,罗老提笔凝神,为青年们写下“腾飞”二字,墨迹淋漓,笔锋遒劲。
罗银祥先生以“腾飞”墨宝寄语青年实践队员
“一定把这份嘱托记在心里!”队员们接过墨宝,齐声回应。带着老手艺人的期许与沉甸甸的红色记忆,青年们表示,将用心守护这份独特的文化遗产,让红土地上的精神火种代代相传、永不熄灭。(图/虚拟现实(VR)现代产业学院 夏天 文/虚拟现实(VR)现代产业学院 夏天 雷婧 熊健 编辑/范志宇 审核/一审 姜莹 二审 赵旻 终审 成亚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