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8日,江西省劳动与社会保障虚拟教研室第三期工作坊以线上会议的形式顺利举行。东北财经大学、天津财经大学、上海财经大学、西南财经大学、安徽财经大学、浙江财经大学和江西财经大学的社会保障系主任围绕“财经类高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教学改革”作主题发言,虚拟教研室负责人、江西财经大学副校长、中国社会保障学会教学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李春根教授和来自中山大学、中央财经大学、贵州财经大学、福建师范大学、湘潭大学、江西师范大学、江西农业大学等20余所高校的近60名教师参加了工作坊。江西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社会保障系教授张仲芳与社会保障系副系主任徐海港共同主持了此次活动。
张仲芳教授首先致辞,代表虚拟教研室和学院对特邀嘉宾以及兄弟院校同仁的积极参与致以诚挚的感谢。张教授深入分析了人工智能时代财经类高校在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办学中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强调教学改革与创新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加强校际交流合作。
随后,七位特邀嘉宾依次分享了所在学校劳动与保障专业的教学改革实践及个人见解。
东北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保障系主任李佳教授作了题为“人工智能背景下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挑战与应对”的发言。他指出人工智能的发展对产业结构、社会分化及公共治理方式带来了深刻的影响,一方面给社会保障专业造成冲击与挑战,另一方面也为社会保障专业的课程设置、实践教学机制创新提供了驱动。围绕社会保障专业教学改革,他结合东北财经大学的实践提出了一些应对策略。
天津财经大学财税与公共管理学院社会保障系主任刘小青博士作了题为“劳动与社会保障的人才培养与课程建设”的发言。她回顾了天津财经大学社会保障系的历史沿革和社会保障专业的学位点建设历程,重点介绍了社会保障专业在课程育人、竞赛育人和实践育人等方面的探索实践及成就。对于社会保障专业培养方案的修订,她提出重点在于重塑新财经专业课程体系、强化“大思政课”建设、优化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升级实践与创新教育课程。
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保障与社会政策系主任唐钰副教授介绍了上海财经大学社会保障专业建设与发展情况。他指出了社会保障专业在大数据与老龄化双重背景下面临的发展挑战及课程教材革新需求,前瞻性地分析了大数据时代社会保障专业如何实现学生能力培养与就业市场需求之间的匹配。
西南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保障系主任穆滢潭副教授作了题为“数智化背景下社保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的发言。他介绍了西南财经大学社会保障专业的建设思路与发展历程,分析了存在的专业人才培养的结构性短板,提出重塑人才核心能力框架、重构课程与教学体系、强化师资与资源保障等应对举措。他还就学科优势如何转化为数字化人才培养优势介绍了西南财经大学的探索实践。
安徽财经大学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社会保障系主任冯广刚副教授作了题为“AI时代安财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改革”的发言。他首先回顾了安徽财经大学社会保障专业的发展历程并分析了当前发展现状,指出社会保障专业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既面临严峻挑战也蕴含发展机遇。结合个人近年来在教学方面的探索与思考,他强调要通过优化课程体系和加强实习实践,让学生在“干中学”中提升专业能力。
浙江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保障系主任唐瑶副教授作了题为“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建设”的发言。她介绍了浙江财经大学社会保障专业的发展历程、主要成就及未来规划,指出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应着力推进“线上一流课程”建设、“产学研协同育人”机制创新和“虚拟仿真”教学实践,通过“双师指导”和“三维联动”探索多元化人才培养路径。
江西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保障系主任方群博士作了题为“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康养金融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江财经验”的发言。她结合江西财经大学社会保障专业建设的实践探索,指出长寿时代和学生及家长的迫切需求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应紧密结合社会现实需求、依托财经高校优势、融合地方特色,调整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拓展校政企社实践平台,培养交叉复合型专业人才。
最后,线上参会人员与特邀嘉宾进行了互动交流。福建师范大学社会保障系主任侯斌副教授、湘潭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青年教师范世民博士先后提问,安徽财经大学冯广刚副教授、东北财经大学李佳教授、浙江财经大学唐瑶副教授等进行了细致的解答。(图文/方群 编辑/鲍道斌 审核/姜莹 赵旻 成亚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