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转
马克思主义学院改革宣传支持方案
发布时间:    来源:本站

为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学院在江西财经大学向高水平学术研究型大学、一流数字财经大学、服务江西标杆大学转型建设中的宣传作用,以高质量新闻宣传讲好转型故事,提升学校影响力,特制定本方案。

一、助力建设高水平学术研究型大学

(一)学术成果宣传

1. 深度挖掘成果价值:组建专业宣传团队,密切关注学院教师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财经领域交叉研究的动态。针对如“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构建中的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应用研究”等重点课题成果,深入剖析其在完善学科理论体系、突破传统研究范式、拓展学术前沿边界等方面的重要价值。从理论创新点、实践指导意义等维度,全面梳理成果对学界和相关领域的积极影响。

2. 多维度展示成果:新闻稿以成果创新性、学术影响力为核心,开篇点明研究成果在国内外学术领域的独特定位。主体部分详细阐述研究过程中的关键突破点、理论论证过程,引用国内外权威学者的评价或相关学术会议的反馈,增强说服力。结尾部分强调成果对学校学科发展、学术声誉提升的推动作用。同时,制作成果宣传海报、短视频等融媒体产品,在学校学术交流中心、图书馆等场所展示,利用学校官网学术成果专栏、学术类社交媒体平台进行广泛传播,吸引学界关注。

(二)学术交流活动报道

1. 精准聚焦活动亮点:对于学院举办的“财经领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与实践”国际学术研讨会、参与的全国性马克思主义理论学术年会等活动,新闻稿重点突出活动中知名学者的前沿观点分享,如在国际研讨会上,国外知名学者关于全球金融治理中的马克思主义公平理论应用的独到见解。同时,聚焦研讨主题与学校转型发展的契合点,如探讨如何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学校建设高水平学术大学的目标相结合,推动学科交叉融合。

2. 全方位呈现活动成效:全面展示学院在活动筹备、组织协调方面的努力,包括邀请的国内外顶尖学术机构专家数量、参会人员的专业领域分布等。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生动呈现会议现场的热烈讨论氛围、学术成果展示环节。报道活动对促进学术资源汇聚、拓宽学校学术交流网络、提升学校在国内外学术领域知名度的积极作用,为学校营造浓厚学术氛围,助力提升学术声誉。

二、助力建设一流数字财经大学

(一)数字技术赋能思政教学宣传

1. 展现教学创新实践:大力宣传学院在思政教学中融入数字技术的创新实践。深入课堂,记录教师运用虚拟现实(VR)技术开展“红色财经历史场景还原”教学、借助智能教学平台进行个性化思政辅导的场景。突出数字技术如何打破传统教学的时空限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思政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2. 突出育人成效:通过问卷调查、学生访谈等方式收集数据,以详实的数据展示数字技术应用后学生在学习积极性、思想认识提升、行为实践转化等方面的变化。新闻稿从提升思政教学针对性、实效性,培养适应数字财经时代人才思政素养的角度,系列报道学院在数字财经教育思政育人方面的积极探索与显著成果,如优秀学生运用思政理论解决数字财经实践问题的案例。

(二)数字思政科研成果推广

1. 系统阐述科研成果:系统报道学院在数字思政与财经融合科研领域的突破与进展,如“基于大数据分析的数字财经人才思政教育需求与供给匹配研究”成果。详细阐述科研成果的理论框架,包括研究采用的前沿理论模型、数据分析方法;深入解读其应用价值,如如何为学校制定精准的数字财经人才思政教育策略提供依据。

2. 强化成果应用宣传:通过多种媒体渠道,宣传学院科研实力。在学校官网设立数字思政科研成果专题页面,发布成果研究报告、应用案例分析;与行业媒体合作,发表深度报道,介绍成果在服务数字财经人才培养、推动学校数字财经转型中的实践意义,为学校数字财经建设提供有力的思政理论支撑与舆论支持。

三、助力建设服务江西标杆大学

(一)校地合作项目宣传

1. 深入挖掘合作价值:深入报道学院与江西地方政府、企业、社区等开展的全方位合作项目。在红色文化传承方面,如与井冈山革命老区合作开展红色文化课程开发项目,详细介绍项目团队如何深入挖掘红色资源,将其转化为生动的教学素材。在思政教育实践方面,与地方企业合作开展员工思政培训,展示培训课程体系、培训后的员工思想风貌与工作态度转变。

2. 全面展示合作成效:突出学院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文化繁荣中的独特优势与重要贡献。通过对比合作前后地方单位的变化,如企业凝聚力增强、社区文化氛围更加和谐等,彰显学校服务江西的坚定决心与实际行动。制作校地合作成果宣传册,在地方政府招商活动、文化交流活动中发放,提升学校在地方的影响力。

(二)人才服务地方宣传

1. 梳理人才典型事迹:全面梳理学院毕业生在江西各地各领域从事思政教育、理论宣传、文化建设等工作的突出事迹。深入采访在基层社区担任党史宣讲员的校友,了解他们如何结合当地实际,创新宣讲形式,将党的理论传递给基层群众;采访在江西地方媒体从事理论宣传工作的校友,报道他们在重大主题宣传中的策划与创作过程。

2. 树立人才培养品牌:通过典型人物报道,展现学院人才培养成果,以及为江西输送高素质人才,助力地方发展的重要作用。在学校官网开设“人才服务地方风采”专栏,定期发布校友事迹;与地方媒体合作推出系列报道,树立学院人才培养品牌形象,提升学校在地方的知名度与美誉度。

四、新闻稿撰写与传播要求

(一)内容规范严谨

严格遵循新闻宣传纪律与规范,确保新闻稿内容准确、客观、真实。数据详实可靠,引用权威统计数据、调研结果;案例典型生动,具有代表性和说服力。语言表述庄重、规范,符合官方文件风格与宣传要求,避免口语化、随意性表述。在稿件发布前,严格执行多级审核制度,确保内容质量。

(二)传播渠道多元

充分利用学校官网、官方公众号、校报等校内媒体平台,发挥各自优势。学校官网设立转型建设专题页面,集中展示各类新闻报道;官方公众号定期推送图文并茂、形式新颖的新闻内容,利用短视频、H5页面等形式提升传播效果;校报开设深度报道专栏,对重点成果、项目进行深度剖析。同时,积极拓展校外渠道,与江西日报、江西广播电视台等地方主流媒体建立合作关系,争取在重要版面、时段发布新闻;与中国教育报、光明网等行业权威媒体沟通,提升学校在全国教育领域的曝光度,全方位、多层次传播转型建设成果,扩大宣传覆盖面与影响力。

(三)强化协同联动

建立学院与学校宣传部门、各学院及地方单位的协同联动机制。定期召开宣传工作协调会,及时沟通信息,共享资源。学校宣传部门统筹指导,提供专业支持;各学院配合提供新闻素材、反馈宣传效果;地方单位积极参与,提供合作案例、校友事迹线索。通过各方紧密合作,形成宣传合力,共同讲好学校转型建设故事,为学校高质量发展营造良好舆论氛围。(文/马克思主义学院    编辑/范俊瑶    审核/一审 姜莹 二审 赵旻 终审 李大晖)


上一篇:
下一篇:设计与艺术学院研究生第一党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