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音乐学院张伯瑜教授应邀到艺术学院讲学

2014-10-21 00:00:00

来源:home

    10月19日上午8时30分,中央音乐学院博士生导师张伯瑜教授,莅临艺术学院讲学。艺术学院音乐系教师、本科生、研究生共同参加了讲座。
    张教授以“怎样以民族音乐学的视角看音乐”为主题展开讲座,他首先提出“民族音乐学”是以研究范畴和研究方法两个不同方面来定义的。随后,他用手机的正反两面对同学提问手机的颜色,得到不同的回答后张老师总结,不同角度看待问题得出的答案不一样从而引出对音乐从不同角度去看待,将专业与非专业的看法区分开来。

    随后,张教授由不同角度看待音乐这一观点提出了民族音乐学看待音乐的基本态度。他采用了三个国外学者的理论来说明,研究音乐同样要研究传播、创造、接受或拒绝、融合等过程。民族音乐学是一个知识的领域,是“文化中的音乐研究”。张教授又将国内民族音乐与欧洲的民族音乐做比较,认为个人的选择并非社会的需求,要以全人类的眼光看待音乐。

    紧接着,张教授提出了音乐是什么的四个“观念的挑战”。第一个:音乐是国际语言吗?第二个:音乐是艺术吗?第三个:音乐是用来听的吗?第四个:好听的才是音乐吗?

    “观念的挑战”结束后张教授提出“音乐是怎样作为形态和文化的”这一问题。张教授先是说明旋律的意义,然后举例节奏型,还在现场带领大家用不同的旋律唱起了中国古代音乐《托布衫》:“一六五,六凡工...”

    张教授倡导把中国文化的精髓拾回来,经过音乐的实践,要有自己的思路。艺术要发展、创新,要有听众,同时要保护音乐的历史,并提出“传统不在生,善在存”。张教授精彩的讲座让学生们学会从不同的视角看音乐。(文/艺术学院记者团 王萍、文愫   编辑/孙爱霞)

【延伸阅读】
张伯瑜,男,出生于1958年5月2日。1987年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获硕士学位,后留校任教。1991年,留学芬兰图尔库大学,1997年获博士学位,1998年回国任教至今。2001年始任音乐学系主任,现任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社长。现为中国音乐传播学会副会长,中国传统音乐学会副会长,中国世界音乐学会副会长,芬兰赫尔辛基大学人文学院学术顾问(2010-2014)。1998年任丹麦亚洲研究院客座研究员;2000-2001年,获美国福特基金会基金在印度进行专题研究;2005-2006年,获中美富布赖特基金在美国访学;曾多次在香港浸会大学、美国威士利安大学、芬兰图尔库大学开设学位课程;先后到芬兰赫尔辛基大学、新西兰音乐学院、香港中文大学、美国密西根大学、美国威士利安大学、芬兰图尔库大学、澳大利亚昆士兰音乐学院、日本东京艺术大学、冰岛大学、丹麦皇家音乐学院等院校讲学。主要书籍有:Mathematical Rhythmic Structure of Chinese Percussion Music—An Analytical Study of Shifan Luogu Collections (英文版,芬兰 Turku大学出版社,1997);《河北省白洋淀圈头村“音乐会”的调查研究与乐谱收集》(增订版,中英文双语。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12);《云南省个旧市大屯镇洞经会调查研究》(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14);《西方民族音乐学的理论与方法》(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7);《世纪之交的西方民族音乐学理论》(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2)。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