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
编者按:1938年到1943年底,是抗日战争中时间最为漫长的战略相持阶段。日本帝国主义占领武汉后,开始改变策略,对国民党采取“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的方针。中国共产党坚持团结抗战、反对妥协和分裂的方针,敌后战场开始发展为抗日战争的重要战场。在神圣的抗日民族解放战争中,海外华侨同胞给予了祖国巨大的支持,由此,马克思主义学院选编了王瑛的《华侨抗日女英雄李林》(《党史文汇》2020年第5期)一文,回顾华侨抗日女英雄的英勇事迹。
李林:华侨抗战女英雄
李林(1915.11-1940.4),原名李秀若,福建省龙溪县(今龙海市)人,先后任牺盟会总会干事、大同中心区宣传委员,晋绥边区宣传委员兼第八游击支队队长,八路军120师雁北独立六支队骑兵营教导员,晋西北行署(中共领导)委员兼第11专署秘书主任等职。
李林4岁侨居印度尼西亚,14岁返国。为抗日救国,她勇赴晋绥抗日前线。
1937年组建队伍,文行武功两卓越;1938年驰骋晋绥,神兵闪击直追霍去病;1939年策划并参与指挥“奇袭岱岳”之战;李林于1938年春夏担任八路军120师雁北独立六支队骑兵营教导员期间,率队20余战沉重打击了日军。
1940年1月,李林参加晋西北军民代表大会,被选为晋西北行政公署委员。开会时,贺龙特别向全体委员介绍李林:“这是我们的抗日女英雄,一个华侨大学生能在敌后领兵打仗,值得大家赞扬!”
李林最后一战,是1940年4月26日晋绥边区第九次反“围剿”战。平鲁县洪涛山抗日根据地直接威胁着敌人战略要地大同和同蒲路北段,敌人视其为心腹之患,多次妄图把它摧毁。1940年4月25日,一封急报送到根据地,敌人要开始第九次“扫荡”了。这次敌人出动8000余人,兵力众多,来势凶猛。指挥部作出反
“扫荡”部署,决定立即向平鲁方向转移。第二天早晨,第六支队走在前面,李林带领专署政卫连担任后卫,负责掩护。由于整理队伍延误了时机,敌人已经将前进的道路封死,前方队伍短兵相接冲过了封锁线,但后卫部队突围未能成功。李林同地委武装部长姜胜交换意见后,果断命令队伍调转方向向西平太村转移,但此时北边、南边的敌人马上就要压过来包围西平太村了。此时我军被包围700人,而李林此刻已有3个月身孕,千钧一发之际,她提出由政卫连中的一个排出击吸引敌火力、另两个排掩护队伍反方向突围的方案。李林带骑兵排往东面大沟里冲去,掩护大部队向南突围。果然敌人误认为他们是主力,慌忙调集伪军向东增援。姜胜指挥机关和干部训练班的同志迅速翻过南山突围出去。
敌人集中全部力量咬住李林不放。她预感到形势险恶,难以突出重围,便利用战斗间隙从身上取下文件包,塞进岩石缝里,用土严严实实埋起来,并嘱咐身边的通信员记住这个地方,等战斗结束后再来取走文件交给地委机关,然后掩护通信员平安离开。李林与骑兵营的战士们在敌人据守的各个山头上东冲西闯,拼杀几个回合后,听到西平太村方向的枪声渐渐稀疏下来,估计地委和专署及机关人员已突围转移,便指挥骑兵战士向东突围,继续分散敌人的兵力。此时,敌人已形成了新的包围圈。经过与敌拼杀,骑兵战士大部分已经牺牲,紧跟李林战斗的仅有两名战士。当他们冲到郭家窑村后的阴凉山坡时,这两名战士亦中弹牺牲。李林抢占到山上的一座小庙,正欲向西冲杀,不幸腿部和胸部负伤。她咬着牙爬行到一处地塄下,佯装昏迷。当敌人扑上来时,她突然坐起,一手拿驳壳枪,一手拿小八音枪连连射击,6名敌人应声倒地,其余敌人慌忙退了回去。这时,李林已多处负伤,小八音枪只剩下一颗子弹。面对越来越近的众多敌人,李林自知已无力再突围,毅然扣动扳机,将最后一颗子弹打进自己的喉部。24岁的李林,连同腹中3个月的胎儿一起壮烈殉国。
林牺牲的消息传到后方,中共中央妇委从延安发出哀悼讣闻,中共中央机关报《新中华报》、《中国妇女》杂志、《新西北报》、重庆《新华日报》等相继发消息、社论和悼念文章,评价李林的英勇壮举是“可动天地而泣鬼神”,称她是“女共产党员的光辉模范”“中华民族的英雄”。
为了纪念这位民族女英雄,1985年,经省政府批准,将平鲁县第一中学更名为“李林中学”,这是我省以先烈英名命名的7所学校之一。2013年9月成立于朔州市的“华侨抗战女英雄李林研究会”,经过系统的、全面的、深度的研究,缕述其思想形成及救国救民的实验,作出对李林的最新定位:李林为中华传统知识分子道统责任观与现代革命家担当精神相融合的华侨民族英雄之典型。
“李研会”先后组织举行“踏着李林的足迹英雄文化研讨行”系列活动13场;创办会刊《李林与英雄文化》;开展“李林精神进机关、进军营、进校园、进社区、进企业、进农村活动”;在长篇传记《华侨抗日女英雄李林传》基础上,又出版《李林100年——诗歌100首》诗集、《华侨民族英雄李林图传》、口袋书
《李林》等;《李林,一面火红的旗——华侨抗战女英雄李林研究会会歌》于2015年诞生,李林原创歌曲《心爱的战马》同时配曲。
李林永在,她的心永远温暖着全体华人,她的精神永远激励着中国人民向着“强起来”的远大目标不懈地奋斗。